
隨著白酒品牌化競爭愈發激烈,白酒產區概念進一步得到強化,在各地群眾、酒企重視產區打造的背后,隱藏著白酒企業講好品牌故事、構建品牌價值的文化路徑。
在這一文化路徑中的酒文化,白酒酒莊,作為特殊旅游資源,而貴州作為多民族共居,環境優美,植被茂盛的省份,成功將民族、生態、酒文化和白酒酒莊融合匯聚,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酒旅融合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
經過20來年的發展,現巖博酒業已經是一家集生態、民族、情懷、科技等多元素于一體的新興白酒企業,未來巖博酒業將集國內傳統白酒文化、國外酒莊文化、新時代消費文化等發展元素,致力將巖博酒業打造成集釀造、品鑒、休閑、旅游、觀摩等多位一體的傳統白酒釀造新時代“體驗酒莊”式白酒企業
“酒旅+生態”,巖博正在加速推進酒旅產業融合,打造酒旅融合的新樣板。
巖博“酒旅”路線圖
從文旅消費建設上來看,立足生態山水的自然本底和假日化休閑度假的旅游需求,以綠色生態為特色,體驗式山水旅游為導向,著力推進彝人谷項目建設,打造民俗體驗、生態娛樂、運動休閑、養生度假四大功能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從“產業游”規劃上來看,將依托巖博酒業、特種養殖場等生產線,結合核桃、刺梨等農業觀光路線打造,深入挖掘巖博艱苦創業的感人故事和先進事跡,打造一條學習培訓、交流技藝、生產觀摩的產業旅游路線。
從“自然游”上來看巖博酒業地處烏蒙山脈的藏龍山腰,平均海拔1800米,這里山清水秀、群山連綿、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2%以上,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量豐富,優異的自然風光造就了巖博“酒游”的獨特優勢,讓人在濃濃酒香中領略巖博的水秀山明。
此外,巖博還將推動數字化網絡平臺的建設和運用,打造各類文創故事,伴手禮,特色酒具并且伴隨當地彝族特色文化特產形成巖博獨有的白酒文創產品,形成巖博自己的體驗式白酒酒莊系列旅游產品,延伸白酒產業鏈。
從“巖博模式”看巖博
正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巖博模式”能走多遠,給巖博酒旅帶來多大的改變,也取決于巖博自身的發展優勢。
巖博酒業有限公司廠區占地500余畝,現已建成14590平方米的綜合生產主體大樓,190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研發中心、公寓樓、存酒庫、燃氣鍋爐房、天然氣站、污水處理站等各項基礎設施,成為巖博體驗式酒莊的重要板塊。巖博地處盤州市淤泥鄉是一個少數民族集聚地,釀酒工藝以彝族獨特的工藝融合現代工藝,采用彝族獨有坨坨曲,醬香大曲和小曲制作獨屬于巖博的“清醬香型”人民小酒,整個釀酒過程都由人工操作,每年釀酒產能5000噸,能夠原汁原味展現獨特的釀造技藝,這里也成為游客的“網紅”打卡點。
同時巖博酒業斥資建造服務中心,依山而立,占地80余畝,復古主樓端坐中央,側搭兩棟現代輔樓組成基地主要部分,包括千人宴會廳、文化及產品展廳、篝火廣場、行政辦公區域、教室、報告廳、游泳館、健身房、酒療館及酒店住宿等各類基礎設施場所,是餐飲服務、酒店住宿、大型活動策劃執行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基地。將成為巖博酒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推動著人民小酒品牌的塑造。
今年6月21日巖博酒業被評為貴州省3A級生態釀酒企業,一直以“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使命,以“自然、生態、健康”為核心價值觀,秉承彝家傳統,運用現代加工技術研發、生產、打造獨具特色的清醬香型人民小酒系列產品,滿足消費者對酒品自然、時尚、健康的新需求。
巖博酒業在中國“三變”改革的浪潮中,帶領巖博聯村脫貧致富,成為全國脫貧攻堅戰的典型企業。
作為貴州典型的脫貧村,白酒已成為巖博的支柱性產業之一,自從2017年人民小酒面世以來,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一時間家喻戶曉。迎來了重要的發展契機,極大助推了全國市場布局步伐,成為巖博乃至中國最具有特色“清醬型”白酒特產。
在巖博獨特的自然環境下,加速了白酒文化和品牌酒莊資源向旅游業資源轉化。
耗時20年,巖博從當初一個沒通水電的小地方,發展到現在的集山地特色旅游、山地特色農產品、彝族特色休閑旅游、村辦企業等為一體的經濟圈,引導各村參與旅游經營、商品生產、文化產業等,形成“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區域發展格局。成為人民小酒的一大核心競爭力。
三位一體的酒游方式讓消費者體驗或參與到白酒釀造的過程中去,不僅將白酒的品質內涵大大豐富拓展,為消費者創造了全新的價值體驗。為巖博自身打下了堅實的硬件基礎。
縱觀全球酒業的發展,酒旅融合始終是繞不開的重要組成。一方面是酒旅融合下,對當地旅游經濟的帶動,另一方面則是借此幫助消費者建立體驗感,強化消費者對產區概念、企業品牌的認同感,對于世界級產區的塑造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酒業從品牌時代邁進產區時代的當下,巖博模式的發展,不僅為酒旅融合下消費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進一步實現巖博產區的價值提升。